為紀念抗戰勝利72周年,由大連市文化廣播影視局和保山市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局主辦,大連現代博物館與云南保山市博物館、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合作推出展覽《鐵血鑄軍魂——中國遠征軍中的黃埔軍人》。
本次展覽共展出60塊展板(包括162張圖片、10張表格、4張地圖)和226件(套)抗戰文物,分為“中華雄兵 光耀異域”、“黃埔帥星運籌帷幄”、“黃埔軍人 培育新軍”、“黃埔將士 血戰沙場”四個部分,展品以中國遠征軍、盟軍和日軍的軍事裝備、生活用具和醫療器具等為主。這些文物見證了中國軍人誓死抵抗侵略、浴血奮戰的鐵血歲月,帶我們了解那個時代,感受那些革命先輩的家國情懷,也激勵著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祖國的明天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展 覽 內 容
中華雄兵 光耀異域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入侵緬甸,企圖在東面切斷中國惟一的國際交通大動脈滇緬公路,進逼中國西南大后方;在西面脅迫印度脫離英國,進而與德軍在中東會師。
1942 年初,中國政府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大局出發,組成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入緬作戰,以粉碎日軍陰謀,支援盟國抗戰。后因敵我力量懸殊及盟軍戰略配合的失誤,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
1943年10 月至1945年初,中國駐印軍緬北反攻和駐滇西中國遠征軍的滇西反攻作戰,歷時17個月,挺進2400余公里,打通了中印公路,取得了反攻作戰的最后勝利。
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的反攻勝利,重新打通了國際交通線,使得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同時,把日軍趕出了中國西南大門,揭開了正面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也鉗制和重創了緬北、滇西日軍,為盟軍收復全緬甸創造了有利條件。
黃埔帥星 運籌帷幄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當時的英屬殖民地緬甸由于特殊的戰略意義,受到包括中國在內的全世界的關注。12月,中美英三國簽訂《共同防御緬甸軍事協定》。1942年3月中國正式出兵緬甸,援英作戰。時任中國戰區總司令的蔣介石,派出了他所倚重的黃埔將領統帥的軍隊,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軍人的鐵血風采,贏得了世界聲譽。
在中國遠征軍的兩次入緬及滇西反攻作戰中,這些出身黃埔軍校的將領,在戰略戰術上發揮自己所學所長,運籌帷幄,也把愛國、團結、奮斗的“黃埔精神”帶到戰場的每個角落。他們歷經了各種戰役的洗禮,既有空前傲人的成績,也有過兵敗撤退的困境,但無論怎樣,他們代表了當時中國軍隊中最優秀的一批將領,為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黃埔軍人 培育新軍
黃埔軍人不僅在戰場上功勛卓著,而且在中國軍隊建設史上也書寫了不朽的一頁,尤其在打造新式中國軍隊方面作用巨大。
1943年為籌備滇西反攻,大規模的第二期中國遠征軍的整編、整訓開始。在黃埔軍人的努力和美軍的幫助下,中國遠征軍經過嚴格的美式軍事訓練,掌握了新式武器的使用方法,提高了戰術理念,作戰能力大大提高。
此外,匯集了來自五湖四海青年精英的黃埔軍校及各地分校,為適應抗戰需要,擴大招生規模和針對性的教學,加緊軍事干部的培養,為中國遠征軍輸送了大批優秀官兵。經過眾多黃埔軍人努力打造成的新式遠征軍為對日作戰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黃埔將士 血戰沙場
在異常艱險的滇緬戰場上,黃埔將士懷著對國家和民族無限的忠誠,不管在同古戰役、仁安羌大捷、密支那戰役,還是收復騰沖、血戰松山、爭奪龍陵等戰役中,用血肉之軀阻擋了日本侵略者的鐵蹄。每一次戰役,無不有黃埔將士的血,每一個戰場,無不有黃埔將士的骨,他們的英勇悲壯,再現了黃埔軍魂,是中華民族一曲氣壯河山的的英雄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