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導讀
明清時期,吳門乃是人文淵藪之地,而于風雅一道,文沈諸公實則有開創(chuàng)之功。此次展覽特別遴選蘇州博物館藏吳門書畫,形制上立軸、手卷、冊頁、扇面皆有,時間大致跨越整個明代,從中我們既可以欣賞當年吳門文人的筆墨神韻,亦可以窺見吳門人文風雅的變遷情況,具體分為三個部分:
前期——吳門先驅,以杜瓊、劉玨、沈貞等為代表;
中期——四家典范,以沈周、文徵明、唐寅、祝允明等為代表;
后期——吳門后學,以沈周弟子與文徵明子侄與弟子、再傳弟子為代表。
前期——吳門先驅
杜瓊上接陶宗儀,董其昌論其乃吳門畫派之岷源,與沈周諸父同是翰林檢討陳繼的弟子,也是沈周諸父直接的繪畫老師。除了杜瓊,劉玨、謝晉、金鉉、沈遇以及沈周之伯父沈貞、父親沈恒皆善繪畫。蘇州博物館藏沈貞《秋林觀瀑》可以看出沈周粗筆風格的家學淵源;而劉玨《煙水微茫圖》記錄了明成化二年(1466)夏至,徐有貞、劉玨乘舟從蘇州城中去拜訪沈周之事。沈周為之盡出家藏圖史,相與觀摩品評,令人遙想有竹莊當年的人文風物之勝。
劉玨煙水微茫圖
中期——四家典范
沈周在繪畫上的造詣,尤以山水為高,兼擅花鳥。其中,關于沈周山水畫風格變化與發(fā)展的歷程,比較有代表性的論述,一是其弟子文徵明曾論:“石田先生風神玄朗,識趣甚高,自其少時作畫,已脫去家習。上師古人,有所模臨,輒亂真跡,然所為率盈尺小景。至四十外,始拓為大幅,粗株大葉,草草而成,雖天真爛發(fā),而規(guī)度點染,不復向時精工矣”、“先生早師叔明、子久,繼入董巨之室”;;二是明末鑒賞家李日華則論沈周學畫“初得法于父、叔,于諸家無不爛漫,中年以子久為宗,晚年醉心梅道人”。
沈周岸波圖卷(局部)
文徵明、唐寅為沈周高足,皆擅三絕之藝,唐寅又兼師周臣。王穉登《吳郡丹青志》沈周條曰“一時名士如唐寅、文壁之流,咸出龍門,往往致于風云之表,信乎國朝畫苑不知誰當并驅也。”其中文徵明師法趙孟頫之小青綠、唐寅師法李唐之院體山水,皆為本色面目,造詣極深。
文徵明三絕圖卷(局部)
王世貞云:“吳中人于詩述徐禎卿,書述祝允明,畫則唐伯虎,彼自以專技精諸哉,則皆文先生友也?!薄拔南壬w兼之也。”其中,祝允明專精書法,得外祖父徐有貞、岳父李應禎之指授,小楷醇古端嚴,魏晉風韻躍然紙;其草書為明代第一人,落筆如疾風掃葉,狂放不羈,酣暢淋漓。
唐寅農訓圖軸
后期——吳門后學
以沈周、唐寅、文徵明及仇英四家為代表的吳門畫派,在明代中期以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追隨者甚眾。例如直接宗法沈周除了文徵明、唐寅外,還有堂弟沈橒、王綸﹑陳煥﹑陳鐸﹑杜冀龍、王問等。沈橒仿沈周有亂真之妙,王綸為沈周的入室弟子,陳煥比較粗重蒼老,杜冀龍則稍變沈周之法。除這些人以外,學參沈周最為有名的是謝時臣,其山水以氣勢縱橫、境界宏偉見勝。而文徵明家族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書畫世家,他自己自翰林院待詔辭官歸來以后,主持吳中風雅三十余年,直接追隨他的不下二、三十人,著名的有文彭文嘉﹑文伯仁﹑陸治﹑王寵、錢榖﹑陳淳﹑周天球、王榖祥、周之冕等,再傳弟子則有李士達、尤求、侯懋功、張宏等。
李士達西園雅集圖卷(局部)
毋庸諱言,吳門畫派在文徵明及其弟子達到全盛以后,其末流逐漸流于甜俗纖媚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當時像王世貞,范允臨等文人批評家都曾注意到這一現(xiàn)象——當然這種衰落,其原因有著多方面的因素,除了畫家個人修養(yǎng)與追求差異外,比較重要的一是市場因素的空前發(fā)達,導致偽作尤其如“蘇州片”之類的大量泛濫;一是吳門的書畫藏品隨著嘉興鑒藏家項元汴的崛起而大量轉移。吳門衰落以后,以董其昌為代表的松江畫派即取而代之成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