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之路——北方系青銅文化特展》
北方系青銅文化,是一種分布區域廣闊、文化內涵豐富、延續時間較長、地域特色鮮明的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創造的文化。考古學資料表明,北方系青銅器的出現幾乎與中原地區同期,時代包括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相當于中國的商周至兩漢時期。其遺存主要分布于亞洲北部草原地區。
北方系青銅器,在功能上與中原地區的青銅器有較大不同,中原地區主要作祭祀禮器,而北方系青銅器則多為兵器、車馬器、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等生活實用器,器物多小巧,便于攜帶,以“動物紋”或“野獸紋” 為裝飾題材的青銅牌飾最具特色。
由于環境和種族的差異,北方系青銅文化在不同的區域表現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在整個歐亞大草原,無論是阿爾泰至南俄草原的“斯基泰文化”,還是中國境內的“姜戎文化”、“西戎文化”、“ 鄂爾多斯文化”、“山戎文化”,其藝術風格較為一致,又各自保持相對獨立性。
本次展覽展出了寧夏固原博物館藏北方系青銅文物830多件組,為春秋戰國時期活動于此的義渠、烏氏等西戎各族創造的一種地域特色鮮明的游牧民族文化,包括四個展覽單元:
一為“兵器”,有青銅短劍、戈、矛、鏃、銅柄鐵劍等。青銅短劍有雙鳥回首劍、蘑菇首劍和三叉式護手劍等,流行于固原青銅文化的中期早段,特別是三叉護手劍在固原出土,從戰國早期一直延續到西漢早期,并對西南地區此類短劍的產生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固原青銅文化晚段出現了環首短劍和心形劍格的短劍,與鄂爾多斯地區此類器物的出現基本同時。長胡、中胡、三穿戈,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廣泛流行于中原地區,這類銅戈在固原及內蒙古東部涼城地區的出現,意味著這兩地的青銅文化受中原文化的影響較大。固原青銅文化中發現的銅矛有兩類,一類與戰國時期秦國、楚國的銅矛類似,系由關中地區傳入,另一類柳葉形,為游牧民族獨創。
二為“車馬器”。車和馬一直是北方民族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也是他們主要的家庭財產,對車馬的駕馭、保護和裝扮,是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車飾主要有鈴、各種動物造型的轅飾、軸飾、桿頭飾等;馬飾主要有馬銜、馬鑣、當盧、節約等。固原出土的青銅器中,車馬器占很大比率,器形豐富,發展連續,自成體系,鏤雕的車牌飾,動物圖案造型生動,構圖巧妙,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體現了游牧民族的審美取向和價值觀念。
三為“裝飾品”,有頭飾、項飾、服飾。這些飾品多以青銅鑄出各種動物紋牌飾,如虎紋、虎噬羊、怪獸紋、翼馬紋、子母豹、人駝紋、鳥紋等圖案,小巧精美,攜帶方便。這些飾品的題材,取自兩周時期北方民族的生活場景和生存環境,是北方民族的真實寫照,為北方系青銅文化最具特色的部分。
四為“生產生活用具”,有生產工具鶴嘴銅斧、銅削、銅斧、銅鑿、棍棒頭等;生活用具鑿、錐、管、針等。這些生產生活用具形體依然小巧,攜帶方便,與北方游牧民族的生產生活相關,具有濃郁的北方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