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南皮影
2006年,作為遼南皮影戲重要代表的復州皮影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成為大連唯一躋身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2014年,復州皮影戲又被列入聯合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連博物館從2009年開始收藏遼南皮影,后來擴大征集,西北、安徽等地皮影也被現代博物館陸續收入囊中。目前,遼南皮影已成為館藏一大特色。為了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弘揚和傳承,宣傳大連本土文化,大連博物館在2015年春節期間推出了原創展覽《燈影的魅力——館藏遼南皮影藝術展》。
作為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傀儡戲的一種,皮影戲凝聚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審美情感,保護傳承了民間美術、音樂、舞蹈、說唱等多種藝術形式,雅俗共賞,已被列入聯合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次展覽將展出近現代皮影原件及表演樂器、燈具、唱本等藏品。
此次展出的遼南皮影,選用質地軟、透光好的幼年驢皮雕簇而成,包括頭茬、戳子、場片、砌末四個方面。其中頭茬數量最大(一棚影頭茬至少不低于500件,戳子60身),最能體現遼南皮影的造型特點。
白眉大仙、觀音菩薩、雷公、南極仙翁……皮影在造型上,包括神仙、圣母、佛道兩教的人物,以及生、旦、凈、丑等各式人物及場景造型。細看之下,可發現皮影忠奸分明,藝人采取去皮留線的“陽刻”和去線留皮的“陰刻”雕簇影人,線條繁而不亂、密而不雜。而由于“眸子不能掩其善惡”,最能反映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所以被夸大突出,并移位至面部中間,成為遼南皮影最顯著特征。
展覽大年初一開放,在海交館內的伊斯蘭文化陳列館三樓展出,展期將持續至4月7日。
此次展覽是繼2015年深圳博物館、福建民俗博物館、北京魯迅博物館、2016年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2017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博物館、2018年保山市博物館后,全國巡展的第七站。旨在宣傳.遼南皮影的獨特魅力,弘揚大連本土文化,帶動人們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宣傳和傳承意識,讓更多的觀眾領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