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鋼廠(今東北特鋼集團大連特殊鋼有限責任公司前身,現廠址坐落于大連市金普新區登沙河臨港工業區)舊址坐落在大連市甘井子區中部。300多年前,這里僅有幾戶人家,是一個依山傍海的小村落,一片片花椒樹在房前屋后叢生,因而得名椒樹房,簡稱椒房。上世紀30年代,大連鋼廠的前身搬遷至此;新中國成立后,在這里壯大并成為中國特鋼的搖籃。
大連鋼廠的前身為進和商會、大華電氣冶金株式會社。
1945年8月27日,進和商會和大華礦業株式會社被蘇軍接管;1947年7月1日,移交我方,歸屬東北軍工部大連建新公司領導,進和商會改名為大連金屬制造工廠,大華礦業株式會社改名為大連煉鋼工廠。1948年10月31日,大連金屬制造工廠與大連煉鋼工廠合并,改名為大連鋼鐵工廠。1953年6月,改稱大連鋼廠。
從1947年3月至1951年1月,大連鋼鐵廠共冶煉了28736噸鋼;鍛造出生產炮彈頭用的圓坯4128噸;軋制出生產炮彈頭用的圓鋼6172噸;直接生產了部分炮彈頭和“九二步兵炮”彈簧等重要軍工產品;首次成功地冶煉出鋁鉻合金、鎳銅合金和硬質合金,填補了我國冶金史上的空白,為全國解放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
大連鋼廠在不斷開拓前進的過程中,為發展祖國的鋼鐵工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從1950年至1985年的36年間,曾先后調出過大批人員、設備和技術資料支援大冶鋼廠、北滿鋼廠、西安五二廠、貴陽鋼廠、山東沂蒙山區新城鋼廠的建設。
1958年,廠部決定將第一煉鋼車間4號爐命名為“紅旗青年爐”。照片為青年爐爐長趙更在召開班前會,布置當日工作計劃。
在新中國的歷史上,大連鋼廠創造出無數個第一:生產出我國第一爐不銹鋼、第一爐高速工具鋼、第一爐高溫合金、第一爐精密合金、第一爐高強鋼和第一爐超高強鋼等。為我國研制第一枚導彈,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嫦娥”號探月飛船,殲10戰斗機等提供了大量關鍵材料。
對一座城市來說,都會留存有許多珍貴的記憶。每一段城市的記憶,終將留存于在這里生活過的每一個人的心中,而這座城市留給一個人內心的光榮,也許會被深埋,但永遠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