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
1709年,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都二世驕傲地向全世界宣布,他已經掌握了燒制瓷器的全部奧秘。
也是在這一年,一位名叫殷弘緒的法國傳教士送給清朝康熙皇帝六十六瓶葡萄酒。獲取皇帝的歡心,自然是法國神父極為看重之事。因為就在四年前,這位有著特殊使命的傳教士風塵仆仆地來到景德鎮。沒有人知道這位黑衣人瓷都之行背后的真正目的。
殷弘緒與其他傳教士一樣,有著良好的教育背景,精通中國的語言和文字,對漢學也頗有研究,他甚至能聽懂景德鎮當地的方言。而與其他同行相比,殷弘緒的特別之處即在于他對于中國瓷器的極大興趣。在景德鎮生活的七年,他在繁忙地傳教之余,精心閱讀《浮梁縣志》,對景德鎮的制瓷行業始終充滿興趣。通過建立起與當地官員的良好關系,他能夠自由出入瓷窯,與制瓷工匠關系融洽。日積月累地細致觀察,殷弘緒逐漸洞悉了青花瓷燒制的秘密。與傳教士的身份比起來,此時的他更像是一個老辣的工業間諜。
清 唐英《陶冶圖說》書影
1712年,他將在景德鎮獲得的瓷器制作流程整理出一封萬言信,連同搜集到的原材料樣品,寄給了歐洲耶穌會奧日神父。1716年,法國人將這封信發表在《科學》雜志上,引起轟動。從此尋找高嶺土并按照二元配方仿制中國高溫硬質瓷器的熱潮席卷歐洲。此時距離梅森瓷廠的誕生已經過去了六年。
1722年,殷弘緒又向歐洲耶穌會發出了第二封密信,補充和增加了一些陶瓷工藝方法,用以解決先前的一系列技術難題。
殷弘緒給奧日神父的信
從伯特格爾到殷弘緒,歐洲人終于徹底破解并掌握了關于中國瓷器的所有秘密。
完全沒有交集的兩個人,通過兩條完全不同的路,抵達了同一個終點。而在他們的背后,正是一個日漸崛起的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