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海水溫度低,海產品生長周期長,味道也更加鮮美。海邊的人們根據潮漲潮落的規律,趕在退潮的時候,到礁石和灘涂上 “趕海”,打撈海物,采集“海鮮”。大連人食譜中“海物”的地位舉足輕重,新鮮的“海物”不需要做太多加工,簡單蒸蒸就是一道盛宴。小海鮮更是頗受青睞,兩斤波螺夠一家老小吃上半個鐘頭,“下鍋爛”熬湯、海麻線包包子,還有直接生吃的海蜇、海蠣子和刺鍋子,成為地道的大連味道。
90年代,莊河海洋鄉,漁民趕海
90年代,老虎灘附近,漁船
1988年,旅順
大連人把去海邊稱為“上海”,海邊的活動往往是包羅萬象的,成年人在海邊可以踢球、打撲克、燒烤、或者是單純的聚餐,然后“下一水”洗洗海澡,而孩子們則聚在一起玩沙子,或者撿撿波螺,找找小蟹子,大海已經融入了大連人的生活,“上海”就是大連人夏天生活的一部分。
80年代,單位組織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