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中國的青花瓷能夠遠涉重洋,出現在歐洲人的視野之中,得益于發生在15至18世紀的鄭和下西洋和全球地理大發現。正是因為環球海運網絡的形成,最終促成“海上瓷器之路”的形成。
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青花瓷漂洋過海,東西方文明也就此拉開了相互碰撞、融合的歷史大幕。歐洲人對瓷器的“再發明”,無疑是其中最為精彩的華章。
中西瓷器的交流,帶來兩種文明的互相借鑒,彼此欣賞。景德鎮瓷器曾是歐洲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早期梅森瓷器的樣板;梅森瓷器以其無與倫比的品質帶給景德鎮新的藝術啟迪。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兩個瓷都的交流、融匯,激勵了瓷器的發展創新,也推動了人類文明水平的提升。
這組瓷器上的紋飾明顯是仿照德國梅森瓷器的赫洛特風格。這些器物是反映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很好的例子:德國梅森瓷器畫工繪畫了他們理解的“中國風格”的題材,而這紋樣卻又成為了訂燒中國瓷器的稿本。中國瓷器畫工則未必知道這紋樣的原稿是畫的“中國”人物。
因為梅森瓷廠規模不大,所產瓷器供不應求,且價格高昂,有歐洲人通過荷蘭貿易商在中國訂制梅森風格的瓷器。這組瓷器多裝飾著港口商人貿易圖。圖案源于梅森樣稿,但繪畫不及梅森瓷器本身精細。不過有些技術比如“白加白”(利用不透明的白色料在器皿的白色釉面上繪制圖案),當時的德國瓷工還沒有掌握,中國的工匠卻已把它熟練應用到歐洲人訂制的梅森風格瓷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