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質生活尚不富裕的年代,大連人也要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當時,自家手工縫制衣裝十分普遍,特別是子女多的家庭,買來布料,染色裁縫,制作成衣。從春夏的內衣、外罩,到秋冬的棉衣、鞋帽,無所不能。閨女愛美,爹娘更是格外用心,對襟花襖,布盤紐扣,漂亮又溫暖的衣裝是媽媽對女兒最得意的打扮。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這些被珍藏至今的手工縫制衣裝,永久留存著溫暖的母愛。
60年代,補襪子的兩姐妹
1975年,大連港務局幼兒園的孩子
展廳中我們藝術還原了裁縫鋪的場景,并且做了一個縫紉機的倉儲式陳列,一是因為縫紉機是我們普通人都很熟悉、經歷過的老物件,二是因為大連縫紉機廠生產的縫紉機曾經馳名全國。
大連在新中國成立前并沒有縫紉機制造業,直至1958年大連小五金廠才在生產插銷、合頁、皮帶卡子五金產品的基礎上,試制出“躍進牌”家用縫紉機。1963年工廠正式轉型為專業生產縫紉機的大連縫紉機廠,1965年參加全國縫紉機行業質量鑒定結果為95分(全國最高分數為98.2分)。大連縫紉機廠生產的縫紉機很受消費者歡迎,贏得了好評。1982年,年產縫紉機達43萬架,年末質量鑒定達到新標準A級水平,成為全國縫紉機行業八大家之一。如今我們看到的“躍進牌”“前進牌”“飛馬牌”縫紉機都是大連縫紉機廠生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