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最初是1933年由日本人開辦的。“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于20世紀30年代中期相繼建成“滿洲化學工業(yè)株式會社”(簡稱“滿化”,即大連化學廠的前身)、“滿洲曹達株式會社”(簡稱“滿曹”,即大連堿廠的前身)。1945年日本投降,“滿化”、“滿曹”停產。
1933年建成的滿洲化學工業(yè)株式會社
1945年日本投降后,工廠于1946年由中國共產黨接管,成為黨領導下的第一個大型國有化工企業(yè)。1957年,大連化學廠和大連堿廠合并,先后稱為大連化工廠、大連化學工業(yè)公司、大化集團,她是最早屬于新中國的大型化工企業(yè)。
1951年6月25日,大連化學廠修復后正式開工生產。工廠舉行開工典禮,
旅大市市長韓光(左一)為工廠開工剪彩。右起第一人是廠長秦仲達。
她的傳奇在于,解放戰(zhàn)爭中,她從日本人的手中掙脫出來并調轉槍口,為解放區(qū)制造火藥、炮彈。大化職工用最短的時間,在一片廢墟上修復了部分生產裝置,投入稀硝酸、濃硝酸、濃硫酸、乙醚和各種型號火藥的生產。這些產品除保證本廠無煙火藥的生產外,其余均運出供給華東、華北解放區(qū)的火藥廠,為新中國的誕生立下了汗馬功勞。
她的傳奇在于,她為新中國培養(yǎng)了無數(shù)人才,成建制地援建了吉化、太化、蘭化等化工企業(yè),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fā)展作出過巨大的貢獻,被譽為“中國化學工業(yè)的搖籃”。
她的傳奇在于,從日本人手里接收過來僅兩年的時間,她就恢復了化肥和純堿生產,成為了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乃至亞洲最大的純堿生產企業(yè)。
她的傳奇在于,進入市場經濟以后,當人們以為她即將成為歷史的時候,她卻鳳凰涅槃,易地再生,再次向人們展示了頑強的生命力。
正午的陽光從車間頂部的窗戶灑落下來,塵埃慢慢落在了這些銹跡斑斑的大型設備上,讓我們再一次領略了大化的歷久彌堅。
2005年1月,一場中國化工史上前所未有的搬遷工程在這里悄然拉開了帷幕。近340萬平方米的土地上,迷宮般的廠區(qū),看似怪異的銹跡斑斑的設備,那宏偉的大跨度廠房,昔日管道縱橫、塔罐林立的景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大片平整出來的空地,但大化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不會因此而消失。
如今,部分退出大化生產的機器已被收藏。坐落在大連博物館門前廣場的大化人于1955年自行設計制造的新中國第一臺2400馬力大型氮氣壓縮機,以及從日本引進的、由德國克虜伯公司1930年制造的1340馬力大型空氣壓縮機和日本神戶制鋼所株式會社1934年制造的大型往復式壓縮機,成為大連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和大連工業(yè)發(fā)展的歷史見證。
大連博物館門前陳列的大化壓縮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