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起重機器廠是我國歷史最早、規模最大、技術先進的起重運輸機械生產企業,是當代中國最大的起重運輸機械設備研究、開發、制造中心和機電產品出口基地企業,享有中國起重機“搖籃”的美譽。
本期《大起——焦裕祿同志工作過的地方》的朗讀者是來自大連博物館的志愿者,劉振民。
大連也是焦裕祿精神的孕育地之一
1948年11月5日,由金屬構造廠(原日本啟正特件品制作所大連工場)、聯合工具廠(原若本制造所)、氧氣琺瑯廠(原大連機械制作所所屬酸素工場)3個工廠組建,時稱金屬機械廠,廠址位于大連市沙河口區五一路97號。1953年9月1日被正式命名為大連起重機器廠。該廠1949年10月27日,研制成功的中國第1臺5噸焊接箱形吊鉤橋式起重機,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起重機的歷史。20世紀50年代生產出中國第一臺門式起重機——5噸門式起重機以及140噸鑄造起重機。80年代制造出30.5噸鐵路集裝箱門式起重機,填補了中國鐵路集裝箱國際聯運的空白。
中蘇領導和職工在第一臺起重機前留影
2014年8月,大連博物館入藏一份珍貴的干部履歷表,是焦裕祿于1955年8月10日在大連起重機器廠工作期間親筆填寫的。這份已經被保存60多年、業已泛黃的珍貴文物仍然讓人激動不已。焦裕祿的這份履歷表共有4頁。當我們小心翼翼地一頁頁翻開,宛如與33歲的焦裕祿開始了一次隔空對話……
焦裕祿為大家所熟知的,是他在河南省蘭考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模范事跡??墒?,焦裕祿在此之前的經歷,很多人卻并不清楚。1955年3月,焦裕祿來到了大連起重機器廠實習工作,任機械車間代培主任,1956年底,他奉調離開大連。這也是他工作生涯的重要時期,他密切聯系群眾、關心困難職工生活……他在大起工作了630天,比蘭考工作475天還長155天,因此大連也是焦裕祿精神的孕育地之一。
全廠最棒的車間主任
焦裕祿在大起期間,很少坐在辦公室里指揮生產,整天在車間里轉。1956年初,為實現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的工業化戰略目標,工廠生產任務猛增,生產定額必須隨之提高。一部分人以設備、人力不足等理由反對新的生產計劃。焦裕祿二話不說,一頭扎進車間關鍵部位——減速機工段蹲點,研究生產工序、設備狀況、工人操作等細節,找到提高生產定額的依據。在車間生產調度會上,他一一列舉調查數據,提出完成生產任務的設想和措施,使許多人大為吃驚,紛紛表示回去以后認真摸底,重新安排生產任務。結果新的生產計劃很快得以落實并圓滿完成。
1956年7月22日焦裕祿(中排左四)
在大連起重機器廠機械車間工人文藝組合影
焦裕祿到大連之前,對工業是門外漢。為擔負起逐步實現國家工業化的重擔,他白天在大連起重機器廠向工人學習實際操作,晚上到工廠獨身宿舍向企業管理人員請教理論,還從老廠長梁芝田那里借來《關于車間作業計劃》等業務書,刻苦研讀。僅用半年多時間,他就掌握了通常需要三年才能掌握的企業管理知識,由工業生產的外行成為指揮生產的“行家里手”。他在大連起重機器廠工作不到兩年,便被工人們譽為“全廠最棒的車間主任”。
心里裝著工人,唯獨沒有自己的事
焦裕祿嚴格要求基層干部,更嚴于律己。“他心里裝著工人,唯獨沒有自己的事?!?焦裕祿無微不至地關懷工人,體貼工人,和工人心連心。冬天,他擔心工友們在機床旁著涼,便找來爐子給大家生火;擔心夜班工友吃涼飯傷胃,便與食堂聯系,把熱乎乎的飯菜送到機床前。他常常白班勞累一天,晚班又陪工友大半夜,工友們親切地稱他是“夜班主任”。
1956年9月9日焦裕祿(前排左三)與大連起重機器廠機械車間歡送援建內地三名工人的合影。
焦裕祿給大連工人留下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大連工人與焦裕祿建立起深厚的階級感情。1956年底,焦裕祿奉調回河南洛陽礦山機器廠工作,后調任中共尉氏縣委書記、蘭考縣委書記。為整治蘭考風沙、內澇、鹽堿三大自然災害,改變蘭考縣落后面貌,他嘔心瀝血,無私奉獻,積勞成疾,不幸于1964年5月14日病逝。噩耗傳來,曾經與焦裕祿并肩工作過的大連起重機器廠工人、干部無比悲痛,同全國人民一道投入“向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學習”的熱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