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建新公司——新中國工業的第一塊基石》的朗讀者是來自大連博物館的志愿者,劉振民。
1945年8月15日12時,正午的陽光明亮、熾熱。大連中央放送局的廣播傳出日本天皇顫抖的哀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了”。這一歷史上的偉大時刻給大連人民帶來的是歡欣鼓舞,是熱血沸騰,是冬天過后的第一縷春光的溫暖。1945年10月中旬,韓光受中共中央東北局派遣,到大連秘密組建旅大地委,帶領群眾迅速恢復和發展工業生產,為大連與東北一起成為共和國工業長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率先帶來了共和國工業文明的春天。
宏昌工廠廠房
鞏固的后方隱蔽基地
1945年末,八路軍、新四軍10萬大軍先于國民黨軍隊進入東北。時值冬季,軍隊沒有冬衣,更缺少彈藥補給。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肖勁光先后兩次親自到大連調查,并認為“大連建立軍火生產的條件非常好”,于是向中央提出了在大連建立兵工廠的建議。
當時全國解放戰爭正在進行,大連又是我黨領導下的第一座近代化工業城市,作為當時中國屈指可數的工業中心,有雄厚的工業基礎,熟練的技術工人,因而成為建立軍工基地的不二選擇。大連不僅僅是大連人民的大連,而且是全東北、全中國的大連。只有充分利用大連政治相對穩定、經濟基礎比較好的條件,努力恢復和發展大連的工業,才能把大連建設成為鞏固的后方隱蔽基地。
大連五二三廠裝配車間內部
我軍歷史上第一個大型現代化兵工聯合企業
1947年5月12日,軍工委員會派原華中軍區軍械處政委吳屏周秘密建立炮彈生產工廠,取名裕華工廠。緊接著,1947年6月初,軍工委員會派原華中局軍械處副處長兼炮彈廠廠長吳運鐸率領干部和技術人員,在大連甘井子老虎牙建立為炮彈配套的引爆裝置工廠——宏昌工廠。1947年7月1日,在旅大地委書記韓光的幫助下,鋼鐵廠(東北特鋼集團大連特殊鋼有限公司前身)、化學廠(大連化學工業公司前身)、機械廠(大連重型機器廠前身)、制罐廠(大連橡膠塑料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等由蘇方移交中方管理,這四個工廠和裕華工廠、宏昌工廠共同組建了我軍歷史上第一個大型現代化的兵工聯合企業——建新公司。每個工廠各有分工,大化生產無煙火藥;大鋼生產炮彈鋼;大重生產炮彈彈體;大橡塑生產炮彈箱、彈藥箱等。
在孟良崮戰役和淮海戰役中,我軍發射的幾十萬發炮彈,大部分都是大連制造的。遼沈戰役中使用的成百噸炸藥,也是從大連運去的。當年大連的軍工生產,在我黨我軍的兵工史上,占有光榮的一頁,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大連工業的恢復和發展,也為新中國成立后國民經濟的恢復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培養了一批干部。
五二三廠展覽室展示該廠生產的大炮彈
如今,當年這段輝煌歷史和英雄人物的老廠房、老設備已不復存在。但在鮮血與生命鑄就的共和國工業文明的豐碑上,永遠銘刻著他們光輝的形象和不朽的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