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868年明治維新以后,制定了對外擴張的“大陸政策”,遼東半島成為其侵略中國東北的第一個目標。1894年7月25日,日本聯合艦隊在朝鮮豐島海面突襲清軍運兵船“濟遠”“廣乙”號,并擊沉“高升”號,挑起中日甲午戰爭。
被日艦擊沉的“高升”號
豐島海戰失利后,1894年9月16日凌晨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率領“定遠”“鎮遠”等14艘戰艦和魚雷艇4艘護送清軍官兵4000人及輜重武器抵達平壤增援,當日午休后抵達大東溝灣休整待命。在沒有得知平壤戰敗的情況下,17日上午北洋艦隊正在進行常操時,發現正在向大東溝海域駛來的日本聯合艦隊,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當即下令準備迎敵。中午11時后,清日雙方逐漸接近,隨即展開激烈炮擊。
黃海海戰示意圖
開戰不久,“定遠”艦便被日艦擊中,提督丁汝昌負傷,指揮艦隊作戰的旗語信號裝置亦被炸壞,“定遠”艦喪失了旗艦的指揮功能,嚴重影響北洋艦隊之后的作戰。戰斗初期,北洋艦隊一時占據上風,但日艦很快穩定了攻擊局勢,在日艦的猛烈攻擊下,北洋艦隊多艘軍艦中彈起火甚至沉沒而退出戰斗。清日雙方持續戰斗5個小時,于17日下午18時左右各自退出戰場。
(畫)“致遠”號沉沒后,“經遠”號隨即成為日第一游擊隊四艦圍攻目標,
管帶林永升奮為迎擊,不幸“突中炮彈,腦裂陣亡”,“經遠”號也受重創而沉沒
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傷亡人數達800多人,共損失5艘戰艦,“超勇”“致遠”“經遠”被日艦擊沉,“揚威”“廣甲”自爆沉沒。日本聯合艦隊雖無戰艦沉沒,但旗艦“松島”號和“赤城”“西京丸”“比叡”受到重創,其他戰艦也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傷亡人數僅有298人,并奪得了制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