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來,上海博物館考古部組織對青龍鎮進行了三次發掘和多次勘探,為復原青龍鎮市鎮布局提供了重要資料。尤其是2015至2016年的發掘發現了隆平寺塔基,為海上絲綢之路考古、佛教史和古建史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2020年9月5日
“千年古港——
上海青龍鎮遺址考古展”
在大連博物館開展
展覽共展出138件(組)文物
為您揭開
一條以中國為起點的
海上絲綢之路的神秘面紗
主辦單位
大連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
上海博物館
承辦單位
大連博物館
青龍寺、青龍塔
2015—2016年度考古發掘發現的佛塔遺跡與文獻記載的“隆平寺塔”相吻合,它屬于當時青龍鎮的“北寺”——隆平寺。隆平寺塔與現存的“南寺”的青龍塔一起構成了復原青龍鎮布局南北區域的2個關鍵性地標。這樣一座封塵千年的古塔,如何才能在不破壞古塔結構及其內部的文物的同時進行挖掘探索,讓考古的難度大大增加。
萬千史料尋跡神秘古塔
史料記載,青龍鎮里有座隆平寺,隆平寺里有座塔,叫隆平寺塔。隆平寺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間(1023-1032),塌毀于明代萬歷元年(1573)。當時,隆平寺的位置還沒有確定,那么隆平寺塔是如何找到的?這同樣有賴于文獻和實地相結合。
青龍鎮遺址發掘航拍圖
本次發掘發現了隆平寺塔殘存的塔基部分。由于保留了散水、角柱、副階鋪裝蓮花柱礎、倚柱、壸門等塔基的關鍵部分,為復原隆平寺塔平面結構提供了重要的線索。發掘顯示,隆平寺塔基平面呈八角形,散水直徑21.7米,副階直徑14.23米,塔身直徑8.9米,壸道寬1.28米。塔心室為正方形,邊長4.5米。
圖|隆平寺塔塔磚 中國日報記者 高爾強攝
隆平寺塔是民間捐資建造而成的佛塔,在塔磚上常常可以發現“陸仁安并妻孟十娘舍八萬四千片“等的模印文字。
參照青龍塔和一般南塔的營造法式,考古隊員認為隆平寺塔應該為吳越風格的佛塔。考慮到南方有登高的習俗,和北方的塔不一樣,隆平寺塔應該也是可登臨的樓閣寺塔,塔的外面是木構,里面用磚砌。
地宮即將開啟 挖掘難度再升級
視頻來源《探索發現·考古進行時古寺地宮發掘記》片段
2016年9月9日清晨,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的工作人員齊聚青龍鎮遺址考古現場,他們正緊張地忙碌著,準備進行一次不同尋常的發掘。在此一年前,考古隊在遺址北面發現了始建于北宋的地標建筑隆平寺塔,從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在近半年的發掘中,考古隊終于摸清了隆平寺塔基的地下結構,并對地宮上方和周圍的土層進行了揭取。但是從3月至9月,由于發掘方案的原因考古隊遲遲沒有開啟地宮。
圖|隆平寺塔模擬復原圖
隆平寺塔基及地宮的發現,反映了北宋時期民間佛教信仰世俗化的特點。為了解塔基的建造過程和工藝特點,考古隊員對塔心室及外圍進行了局部解剖。發掘發現塔基的建造順序為先挖大型基坑,中置地宮,然后再分層夯筑而成地基,夯土層共33層,用黏土、黏土夾碎磚塊交替夯筑而成。
圖|隆平寺塔基塔心室夯土層中的木梁結構,木梁下方即為地宮
夯土中還發現了復雜的梁架結構,它位于塔心室地坪下約2米處,用邊長近8米的木梁圍成一個方框,四角上分別搭一根抹角橫梁,中間置兩根長近8米、寬0.6米的十字形木梁與抹角橫梁垂直,十字形木梁下部正好是地宮的上口。在抹角梁與木框的相交處,下置缸基承重。
地宮距離木板不過半個身子的高度,空間局促,很多前去采訪的記者蹲著拍了會兒地宮口的照片,就覺得兩條腿又酸又麻。而考古隊員們當時就是這樣蹲著完成地宮發掘的。
圖|隆平寺塔地宮清理完側視照(南北)
為了保證木梁的完整性,所以沒有移走木梁,考古隊員們從地宮中取物只能采取吊的方式,而且清理、記錄的時候都只能蹲著,在木梁底下幾十公分的空間里完成工作。發掘完畢后,腰都直不起來,但是考古隊員們仍然說“能趕上發掘地宮這樣的機會,還是非常幸福的,那天的情形我這輩子都忘不了。”
地宮開啟 保護文物爭分奪秒
圖|地宮挖掘現場
從9月8日晚開始,考古隊員們就一宿沒睡,大家都在抓緊最后的時間做準備工作。9日清晨6點30分,地宮發掘工作正式開始。考古人員先對地宮外部結構進行了三維掃測,發現地宮主體為直壁,東、西、南三面各砌有火焰形壸門,頂部用磚疊澀封口,上面蓋了一塊梯形的覆石。要想揭取地宮的覆磚,就得先把梯形覆石抬走。根據當時的記錄,9點39分,覆石終于被穩穩地抬起,在石條暗影中,人們看到幾枚古錢幣,帶著千百年來的塵土躺在覆磚之上。
圖|隆平寺塔地宮內
10點43分,覆磚的移除工作正式開始。覆磚共有9層,每一層都由數十塊磚砌成。地宮寬度只有1米至1.5米,空間狹小,發掘本就相當困難。而且,由于考古是不可逆的工作,在發掘的同時還要做好考古記錄,除了考古隊員,現場還有照相、攝像等工作人員在忙碌。每揭開一層,對于每一塊磚,工作人員都要繪圖、照相、編號,然后提取、包裝。這是一項異常繁瑣、相當耗時,卻又必須細致完成的工作。
塔心室內,考古隊員們蹲下、站起,再蹲下、再站起。塔心室外,太陽從東到西,而后月亮升起。
隆平寺塔地宮出土的部分文物
22點41分,在一聲聲“好”“好”的叫喊聲中,最后一塊長條形、上百斤重的地宮覆石終于被移走,此時距離發掘的起始時間已然過去了16個小時。
覆石移除,塵封了近千年的地宮內部結構與文物再見天日。
考古工作的難度遠非常人能夠想象,尋找遺跡位置就需要考古隊員查閱大量歷史文獻,精確分析;找到線索后常年在外跋山涉水,背井離鄉,遇上惡劣的天氣情況,在荒郊野外也想要躲避也是難上加難。找到遺跡的位置后面對未知的地下世界,如何挖掘,如何探索,如何保護文物和自己不僅僅需要博覽群書,智慧出眾,更需要足夠的細心與勇氣。
高考676分的女生鐘芳蓉報北京大學考古專業,被噴沒“錢”途,但是她卻獲得了“考古界”大佬們的力挺。很多人都認為考古專業冷門,考古工作收入有限又很辛苦。
俞偉超、張愛冰:
考古學最根本的價值應是:了解人類的以往過程,尋找文化進步的本質,認清今后的方向。
請問關注大博的朋友們,如果有機會重新選擇自己的職業,您愿意當一名考古工作者嗎?歡迎參與投票并在評論區留言,發出您的聲音!
青龍鎮遺址挖掘過程中隆平寺塔地宮是眾多文獻中沒有記載的地方,雖然挖掘難度空前之大,但是它的發現讓眾多考古隊員們興奮不已,珍稀文物的出土讓辛苦多年的考古隊員們表示一切都值得。本期和大家分享的內容就到這里,想知道更多可以關注“大連博物館”公眾號,也歡迎大家來到大連博物館現場參觀。
部分文字、圖片內容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