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傳說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古國數千年的文明積累。盤古開天,夸父追日,女媧補天,嫦娥奔月,神話傳說穿梭了歲月光陰,每一個沉甸甸的故事,都附著了知識與精神力量的濃厚包漿。16世紀-19世紀初期,超過3億件中國瓷器漂洋過海,隨著西方人對東方瓷器的渴望,瓷器作為一個最佳的載體,也將中國的神話傳至海外,使中西方文化的便利交流成為可能。
2020年9月27日
“瓷路相逢——
清代外銷瓷上的
中國情調與西方藝術”
在大連博物館開展
看東西方審美藝術與
中國制瓷工藝結合的完美結合
呈現18、19世紀中西方文化的
交流與碰撞
主辦單位:大連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廣州博物館
承辦單位:大連博物館
中國古代神話人物紋飾出現在瓷器上始見于魏晉時期,由簡至繁,到清代已趨成熟,題材廣泛,繪工精湛。康雍乾時期外銷歐洲的華瓷中,以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為題材的紋飾層出不窮,滿足了西方消費者對東方文明的好奇心和獵奇感。
八仙故事題材
瓷路相逢
細膩的瓷器更容易讓制瓷藝人產生各種美好的聯想,富貴吉祥、妻賢子孝、歡慶鑼鼓各色喜慶故事都是瓷器制作鐘愛的題材。發展到明清時期,瓷器上又出現了一大主題,那就是神話故事。
圖|廣彩八仙過海大盤
八仙是中國民間流傳已久的八位道教神仙,即漢鐘離、張果老、鐵拐李、韓湘子、曹國舅、呂洞賓、藍采和、何仙姑,稱為八仙,民間神話傳說中有許多關于他們的故事,其中尤以“八仙過海”、“八仙祝壽”流傳最為廣泛。此題材出現在瓷器之上始于明代,至清代則成為了外銷瓷紋飾上的常見題材。
八仙
八仙之名,明代以前說法不一,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代吳元泰《東游記》始定為:鐵拐李(李玄)、漢鐘離(鐘離權)、張果老(張果)、呂洞賓(呂巖)、何仙姑(何瓊)、藍采和(許堅)、韓湘子、曹國舅(曹景休)。
廣東省博物館所藏 清代緙絲《八仙朝王母》
八仙與道教許多神仙不同,均來自人間,而且都有多彩多姿的凡間故事,之后才得道,與一般神仙神圣莊嚴的形象截然不同,所以深受民眾喜愛。八仙中有將軍、皇親國戚、叫花子、道士等等,并非生而為仙,而且都有些缺點,例如漢鐘離袒胸露乳、呂洞賓個性輕佻、鐵拐李酗酒成性等等。八仙也分別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貴、貧、賤。一般道教宮觀都有供奉八仙之處,或是專門建個八仙殿,神明廟會也有八仙出現。
清中期 八仙人物刺繡
八仙也常出現在年畫、刺繡、瓷器、花燈及戲劇中,相傳八仙定期赴西王母蟠桃大會祝壽,所以“八仙祝壽”也成為民間藝術常見的祝壽題材。民間酬神時,也經常上演《醉八仙》或《八仙祝壽》等所謂“八仙戲”。
圖|清順治青花八仙賀壽圖盤
傳誦古代神話文化的方式有很多,在景德鎮早期人們將他們刻畫于瓷器之上,具有另具匠心的美感,更兼藝術色彩,傳奇神話跳躍于晶瑩瓷器上更是相得益彰。將承載歷史厚重的神話人物與剔透飄逸的瓷器相結合,要有深厚的繪畫功底和工藝技巧。
圖|清潮州窯白釉浮雕八仙瓶
潮州窯,在今廣東省潮安縣,該窯始于唐代,唐宋時屬潮州,故稱潮州窯。明清時期的白瓷不僅內銷旺盛,在17 世紀中期至18 世紀,還大量外銷歐洲,并引發了歐洲對白瓷的模仿生產,因而被冠以“中國白”、“歐洲白瓷之母”的美譽。
“刀馬人”故事題材
瓷路相逢
清代外銷歐洲的瓷器上出現了較多“刀馬人”這種具有濃厚民族藝術風格的題材紋飾,尤以康熙朝為盛。
“刀馬人”是指以刀(兵器)、馬(戰馬)、人(武士、戰將)三者為主題描繪《三國演義》、《水滸傳》、《封神演義》等古典小說記載的戰爭場面的圖像。
圖丨清康熙 青花《三國演義》故事圖盤
此盤描繪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用空城計智退司馬懿的故事。畫面把諸葛亮安排在左邊城樓之上,他一邊鎮定自若地撫琴輕彈,一邊靜觀戰局的變化。在城樓之下,小童居然打開城門,用手招呼敵軍進來;而畫面的右半邊,司馬懿以兩騎代表千軍萬馬,殺到城樓下卻躊躇不定,不敢踏入城門。復雜的故事情節與沖突在畫面中表現得非常生動。
清早期繪有“刀馬人”題材紋飾的瓷器與當時歐洲社會處于戰爭和動亂的時代背景相吻合,受到歐洲消費者的關注和追捧,在國內相對少見。此種紋飾題材對清中后期以外銷為主的廣彩瓷器上亦有影響,被其所吸收借鑒。
圖|清康熙 青花人物紋罐
如果與歷代柔和的瓷器畫而裝飾相比,康熙瓷器“刀馬人圖”的確給人精神振奮、耳目一新的感覺,體現出整個社會崇尚武力的時代精神。
親愛的大博粉絲們,您能猜到這個清康熙瓷盤描繪的是哪個故事嗎?歡迎大家留言告訴我們,答案將會在下期“瓷路相逢—清代外銷瓷上的中國情調與西方藝術”的展覽解讀中告訴大家。
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的宗教都有屬于自己的信仰,以及神話故事,這些神話人物不是茶余飯后隨意編造,雖是人們的幻想,但每一個故事人物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對后世的藝術想象,文學藝術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從文史大家到孩童婦孺,人們依托神話來武裝自己的精神世界,從而獲得無限力量。瓷器作為神話故事的一個載體,進行不斷延伸與傳播,遠渡重洋直至千里之外,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同時綻放出的繽紛色彩。關于“瓷路相逢—清代外銷瓷上的中國情調與西方藝術”展覽的部分內容,本期就介紹到這里。想知道更多可以關注“大連博物館”公眾號,也歡迎大家來到大連博物館現場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