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帔作為中國古代婦女飾品的一部分,或許大家并不熟悉,霞帔墜子是配合霞帔使用的飾品,但在至高無上的皇權左右下,與霞帔共同被賦予了濃厚的封建禮制特征。
霞帔(pèi)源于唐代帔帛,形狀狹長,通常制為兩層,上繡紋樣,用時由領后繞至胸前,披搭而下,下端縫系著金玉制成的墜子固定,稱為墜子。
霞帔與霞帔墜子作為禮儀服飾,在明代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按永樂年制度,皇后用龍紋玉墜子,皇妃、皇太子用鳳紋玉墜子,親王妃、世子妃用鳳紋金墜子,郡王妃用翟紋金墜子。
霞帔墜子,顧名思義,就是與霞帔配套使用的一種飾件。
霞帔是服飾的一種,形似兩條彩練,上繡各類紋樣或飾以珠翠,使用時繞過頭頸,披掛于胸前,下端重合處用墜子固定,稱為“霞帔墜子”。
鳳紋桃形霞帔金墜
鳳紋桃形霞帔金墜
在明代初年所繪的明太祖朱元璋姐姐曹國長公主畫像上,長公主身著大衫、霞帔,霞帔下金墜子清晰可見。此外,在皇后的常服中,大衫霞帔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