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連博物館與大連市第十三中學開展創新實踐“館校合作”活動,將黨史學習教育和思政教育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讓思政實踐教學有聲有色,讓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在館校合作基礎上開發“無邊界課堂”,打破時空邊界、進程邊界、角色邊界、資源邊界,讓學習發生隨時隨地、學習進程適才適性、學生角色亦師亦生、學習資源多樣多層。
大連市十三中學思政課教師王宇飛老師通過 “館校合作”活動,帶領高二部分學生走進大連博物館,以“無邊界課堂”為主要形式,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課”,讓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活”了起來。同時借助智慧課堂,用實況轉播的形式與校內學生發展指導處的尹小磊主任共同給在校的高二學生和全體高一學生進行授課。
本次“館校合作”以“對接《課標》+場館特色+先進理念”的三位一體策略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趣味創意”的項目設計為思路,活動從設計到實施每一個環節都體現了館校溝通的有效性,充分發揮了博物館場館特色,充分展示學校“雙新”建設取得的成效。
“館校合作”課程安排方式、活動形式靈活多樣,與課堂教學形成差異化互補,本次課程包括大連博物館講解員的對 “不忘初心、偉大征程”圖片展專業講解,同時王宇飛老師結合政治課程進行內容上深度挖掘,校內生涯指導教師尹小磊從生涯發展角度結合“館校聯合”內容進行發展指導。本次“館校聯合”活動實現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結合,這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課堂當中,落實雙新教育理念的一次有效實踐;這是館校聯合、雙師課堂、智慧課堂的創新融合;這也是學科之間、校內校外資源的有效整合。
本次“館校合作”開發課程,創新實踐育人新路徑。學生通過情景劇《關向應》《焦裕祿》《大連市優秀共產黨員先進事跡宣講會》等紅色經典故事的表演,表現不同的時期的相同“精神”,演繹出共產黨員高揚永不褪色的旗幟,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特質;借由“主播說聯播”,盤點2021年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進步,傳承紅色基因;在課程內容中由學生動手制作紅軍包,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基礎上,整合教育資源,融合勞動教育,真正做到五育并舉,形成教育共同體,最大限度發揮了立德樹人的作用。
走出課堂,走進博物館,走進生活,這是思政課活動型課程的要求,本次“館校合作”活動不僅在落實課程要求的同時,將思政之“鹽”融入課程之“湯”,做到潤物細無聲的滲透、自然有機的延伸、無縫無痕的銜接,讓學科教學回歸到育人的本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