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檔案日的由來:
1948年6月9日至11日,位于巴黎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了一場專家會議,來自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檔案工作者參加了會議交流,經(jīng)大家討論決定成立國際檔案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Archives,簡稱ICA),會上同時通過了理事會的第一份章程。章程中指出,世界各國的檔案工作者應(yīng)共同努力“為了全人類”保護(hù)好檔案,開展鑒定并提供利用;檔案和文件作為全世界共享的遺產(chǎn)和全人類一樣具有同一性。2007年11月,為了慶祝2008年6月9日國際檔案理事會成立60周年紀(jì)念日,理事會全體成員在加拿大魁北克舉行年度全體會議并投票決定,將每年的6月9月定為國際檔案日。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檔案局決定自該年開始,把每年的6月9日即“國際檔案日”作為檔案部門的宣傳活動日。
我國歷史上“檔案”名稱有哪些變化?
我國的檔案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檔案”一詞的稱謂,則是較晚才出現(xiàn)。檔案在商代稱為“冊”,周代稱為“中”,秦代稱為“典籍”,漢魏以后稱為“文書”“文案”,唐宋以后稱為“文卷”“案卷”“案牘”,清代稱為“檔子”“檔案”。
塵封的檔案記錄著歷史,也傳承著精神。一張張泛黃的紙在時光的爐火中燒成一塊塊記憶的磚,在時代的積淀中筑起歷史的墻。檔案是國家和民族文化建立歷史記憶、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是“今世可以知古,后世可以知今”的重要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