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文明史上,一條綿延7000余公里、橫跨亞歐大陸,并以運送絲綢為主要商品的貿易通道,將東西方兩大文明緊密地連接起來,這條貿易通道就是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通向亞洲中部、西部及非洲、進而連接歐洲及北非海陸交通線路的總稱。在東西方海上交通未形成之前,陸路交通最主要的就是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所開辟的線路。這條線路從長安出發,沿河西走廊出玉門關、敦煌的陽關西行并延伸至古羅馬。絲綢之路的鑿空和暢通,擴大了東西方兩大文明的聯系,促進了商品互通有無和文化交流,尤其是佛教東漸與傳播,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魏晉南北朝期間,連年的戰爭與紛亂,一度使絲路交通陷入困境。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絲路往來暢通無阻,各國使臣、僧侶和商人相望于道,商貿活動和文化交流達到了空前的繁榮,盛世下的長安是當時最大的國際大都市。宋元時代,因海上交通興起而使陸路交通退居其次,隨著十五世紀人類大航海時代到來,陸上絲綢之路最終被海上絲綢之路所取代。
絲綢之路古老而神秘,吸引了古今中外眾多人的目光和探尋的腳步。由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五省區22家文博單位首度合作舉辦的絲路主題大展,以全新的視角詮釋了絲綢之路開通、延續、興盛和衰退的過程。245件(組)展品分別出自絲路沿線百余處歷史文化遺跡,其時代跨度從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14世紀。展出的各種精美絢麗的絲織、印染和毛織品,顯示出中國古代高超的紡織技術水平;端莊祥和的佛教造像、佛教壁畫和敦煌寫經,反映了佛教文化在傳播中的發展及演變;造型別致的金銀玻璃器皿、稀有的寶石、金銀幣和胡人俑等,正是東西方交往和文化融合的生動體現;而形神兼備的說唱俑、三彩仕女俑、彩繪舞馬俑、打馬球俑、三彩駱駝以及線條流暢、典雅富麗的絹畫、紙畫等,則彰顯了盛唐時期社會習俗的萬千氣象。
置身于琳瑯滿目的絲路瑰寶之中,仿佛是踏上了遙遠的古代絲路,聽到了大漠深處駝鈴聲。人們在領悟絲路文明豐富文化內涵的同時,不禁會由衷的感嘆:偉大的文明,永遠的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