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崔波報道 湖北地區從商代早期至戰國時期禮樂文化大展——“江漢湯湯: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7月3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這個由國家博物館與湖北省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展覽匯集了湖北地區十余家博物館的122件(套)精美文物,是近年來規模罕見的對湖北區域文化的系統展示。
展覽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以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青銅容器為主,全面展示這一歷史時期湖北地區青銅文明格局、體系以及禮制文化特點。其中商代的“天獸御”青銅尊、西周的獸面扉棱提梁青銅卣、春秋的“隨仲羋(mǐ)加”青銅鼎,以及戰國青銅鹿角立鶴、越王勾踐劍等,充分體現了湖北地區先民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術和獨特的審美情趣。第二部分集中展示了湖北地區出土的商周樂器,包括青銅質地的編鐘、鼓,漆木質的琴、瑟、排簫、笙,以及石質的編磬,為先秦禮樂文化的實物再現,展現了早期中國音樂文化的基本面貌。
據展覽主辦方介紹,此次展出的越王勾踐劍帶有銘文“越王鳩淺自作用劍”,與正在國家博物館歷史展廳展出的沒有銘文的越王勾踐劍為同一墓葬出土,觀眾可進行對比參觀。另外,展出的“九鼎七簋”(出土時即如此)分別來自湖北省內的三家收藏單位,為出土以來首次聚合展出。
先秦時期的湖北,北接中原,南通百越,西達巴蜀,東鄰吳越,各具特色的中國早期區域文明在此匯聚交流,形成了絢麗多姿的文化風貌。公元前15世紀,湖北成為商朝南土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周建國,大批姬姓、異姓貴族陸續受封于江漢地區,帶來了濃郁的周文化。春秋時期逐漸形成以楚國為核心的文化形態。進入戰國時期,別具一格的楚國文化隨著其疆域的擴大而迅速擴展,對當時和后世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
該展是國家博物館新館開放以來,落實“歷史與藝術并重”的辦館方針,繼新疆、西藏、陜西等地博物館之后推出的第四個與地方博物館合作的重要展覽,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一次實踐。該展展出時間為7月3日至9月3日。
發布時間:2014-07-08作者:來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