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特約通訊員龐博報道 日前,陜西省政府新聞辦舉辦“陜西七處遺產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新聞發布會,陜西省文物局新聞發言人、副巡視員、陜西省絲綢之路申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周魁英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包括陜西的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彬縣大佛寺石窟、張騫墓7處文化遺產點,標志著陜西世界文化遺產數量由1處增加至8處,改變了陜西作為文物資源大省世界文化遺產較少的局面。
漢長安城未央宮是漢帝國的權力中心和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的決策地、發生地,是絲綢之路開通時期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見證了西漢帝國開通絲綢之路重要歷史事件;唐長安城大明宮是唐王朝最主要的權力中心和決策中心,見證了唐王朝為絲綢之路的暢通和繁榮做出的不懈努力,是絲綢之路鼎盛時期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張騫墓出土的漢隸“博望造銘”封泥和灰陶片、陶罐、漢五銖錢等文物,從考古學上證明了該墓的真實性,與絲綢之路開辟這一東西文化交流的重大世界性歷史事件密切關聯,是絲綢之路開通的重要見證。
周魁英認為,申遺成功充分證明陜西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在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和發展進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將對陜西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和橋頭堡起到重要的文化支撐作用,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