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自拍久久|放荡的婚礼小说|中文成人在线|互换人妻hd高清日本

在線預約 搜索 觀眾留言 問卷調查 中文 | English

敦煌藝術的文化力量——紀念敦煌研究院成立70周年

時間:2014年07月04日     閱讀次數:3382

 

         敦煌,是中國古代連接東西方文明的絲綢之路東端的一處咽喉重鎮;敦煌藝術,是世界文明燦若星河的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敦煌研究院,是中國設立的負責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西榆林窟和敦煌西千佛洞等保護、管理與研究的一個綜合性的專門機構。時值敦煌研究院成立70周年之際,追憶敦煌藝術近1700年來的文化傳承,回味敦煌藝術在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上的成功亮相,作為博物館人無不感到崇敬和喜悅,謹以此拙文,共襄盛舉。

  敦煌藝術的文化傳承

  敦煌藝術源于西方佛教而又開啟了東方佛教藝術的先河,她秉承了古代印度佛教思想的傳統基因,在引進、消化和吸收過程中進行了漢化、重組和創新的長足發展,從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莫高窟鳴金開窟到元代敦煌營造息鼓(1368年)的長達一千多年的時空經緯間,成為推動世界佛教藝術蓬勃向前的一個巨大引擎。

  敦煌藝術的發端和佛教密不可分。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至前5世紀的古代印度,相當于中國的春秋時代。之后,大約在西漢末期,由于傳播佛教的僧人、使者都是以敦煌地區作為進入中原的首要補給停歇地,因此佛教在這里作為外來文化和主流中原文化開始碰撞并融合,為隨后敦煌石窟的鑿建奠定了思想文化的基礎。

  敦煌石窟是古代敦煌郡、晉昌郡地區佛教石窟寺的總稱,它包括今甘肅省敦煌市的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縣的榆林窟、東千佛洞、水峽口下洞子,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五個廟,玉門市昌馬石窟等。其中開鑿最早、規模最大、彩塑和壁畫最精彩的首屬莫高窟。據史料記載,莫高窟首創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是由內地游方僧人樂僔開鑿了第一個石窟,而后經歷了北涼、北魏、西魏、北周直至蒙元千余年不斷地續建和改擴建。其他石窟則為莫高窟的姊妹窟,營建時間短,規模較小。目前,莫高窟保存有彩塑和壁畫的洞窟數為492個,其余西千佛洞有22個,榆林窟42個,東千佛洞8個,五個廟5個。北區另有僧房窟、禪窟、佛殿窟等243個。

  敦煌藝術的載體主要是石窟建筑和其中的彩塑、壁畫,其次是紙、麻、布帛等畫,被稱為敦煌遺畫,還有一些雕版印刷品等。按照造型藝術門類可以分類成建筑藝術、雕塑藝術和繪畫藝術。從壁畫的內容和敦煌文獻中包含的曲譜、舞譜等又可分為音樂藝術和舞蹈藝術,敦煌文獻中的變文、詞、曲、調等可構成文學藝術。這些藝術作品是由古代各類藝術家歷經千余年時間嘔心瀝血、逐步積累創作的,尤其是彩塑和壁畫的藝術精妙絕倫,堪稱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財富和世界文化遺產,它們以豐富的內容、變化多樣的構圖、獨特的藝術風格、生動的藝術形象,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散發出非凡的藝術魅力。

  莫高窟492個保存較為完整的洞窟內留下了壁畫45000多平方米,是敦煌石窟藝術研究的主體。就其內容來說,都是佛教經典的圖解,屬于佛教文化藝術范疇,但也從不同的角度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古代社會的現實情況,其中呈現的場景有耕獲、狩獵、捕魚、拉纖、撐船、修建、制陶、駕馭車馬等,為研究古代人類的勞動生產、交通運輸、音樂舞蹈、衣冠裝飾的歷史變遷提供了豐富的影像資料。還有一些壁畫表現了統治階層窮奢極欲的日常生活,以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友好交流、商貿往來的生動形象。

  莫高窟內現存的3000余身彩塑中有圓雕像2000余座、彩塑1000余座,既有高達三十幾米的巨像,也有十幾厘米的小像。彩塑的題材和對象是佛教尊奉的諸佛和諸神,如佛陀、菩薩、天王、力士等,還有世俗世界的真實人物。

  盡管佛教題材占據了敦煌藝術的絕大部分,但佛教畢竟只是整個社會意識形態的一部分,面對占據主流的中原文化和藝術,面對許許多多來自其他地域的文明,它并不是支配一切的思想。相反,倒是世俗的政治經濟生活隨時支配著佛教,不僅支配著它的內容,而且支配著它的形式,使之形成一種特殊的地域文化和藝術形式。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同時留存有很多地域文化,這些地域文化相互影響又相對獨立,相互改造又相互融合,形成一種為政治經濟和軍事等統治目的服務的中原文化,是整個國家或民族的主流文化,相對于敦煌地區,則被稱為漢文化。西漢時期,中央政權加強了對西域的控制,敦煌隨之成為中原王朝最重要的邊疆軍事戰略要地之一。它以漢文化為主流文化,融合來自四面八方的各民族、各地區的人類文明和文化,迎來了敦煌地區形成和奠定自己今后特有的歷史、文化與藝術地位的大發展時期。

  漢王朝之后,中原政權在一定時期內沒有形成一個強大集權的政權,中國歷史進入一個空前的動蕩混戰的時期。這一時期敦煌的政權統治不斷更替,但這種更替相對來說并沒有造成該地區整體的政治、經濟、文化與藝術的動蕩和破壞,反而在大動蕩的背景下,各中小民族繼續大融合,佛教文化藝術有機會快速吸收眾多民族文化藝術的精華,各種文化藝術風格相互融合,達到了敦煌文化藝術發展的第一個高潮。

  北周王朝結束了戰亂,統一了中國的北方地區,為隋王朝進一步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隋統一全國,又為唐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與藝術的空前發展準備了充實的條件。敦煌地區平穩地過渡到了中國封建時代最繁榮的發展時期。隨著敦煌地區政治、經濟的再一次強有力的回歸,它的文化藝術的發展掀起了又一個高潮,其所取得的成就也進入了它的最高峰時期。

  唐王朝衰落后,敦煌的文化藝術發展進入重要轉折期,唐中期直到五代,吐蕃和西夏先后統治敦煌,民族文化藝術的融合進一步發展。再往后,隨著遠洋航海能力的不斷加強,通過海路的貿易和政治、經濟、文化與藝術的中外交流日益強大,敦煌地區的歷史地位則逐漸下降,特別是到了明代封閉嘉峪關以后,這種情勢體現得最為明顯。

  敦煌藝術的融合和傳承,有著它本身的特殊性,盡管紛繁復雜,卻能水乳交融,最后幻化出嶄新、瑰麗的新的藝術組合和新藝術形式。以“飛天”為例,敦煌飛天的藝術形式優美動人,人們一般認為它源于印度的原始宗教神緊那羅,并非佛教本身的人物。早期的“飛天”形象呆板,身體姿勢呈直角,并沒有飛的感覺。傳到阿富汗巴米揚、巴基斯坦后,它的形象仍無改觀,再進一步傳到新疆和田后,飛天象希臘的愛神一樣,在肩膀上加了兩個很大的羽翅,但依舊沒有飛動感。相反,中國道家的羽人形象卻有強烈的飛動感。等到了北魏時期的莫高窟里的伎樂飛天,身體姿勢都彎折成V字形或U字形。她們沒有羽翅,單純依靠靈動的線描的服飾線條,依靠飛動的飄帶就能凌空飛舞。北朝飛天瘦骨清像,飛動的服飾顯得很飄蕩,而隋代的飛天臉龐豐腴方正,成群結隊,唐代飛天更是雍容華貴,并且已經發展到了不借助很多服飾的線條和飄帶也能扶搖而上的出神入化的藝術境界了。所以飛天從一個外來的文化藝術形象,通過融合創新,完全成為中國的敦煌飛天。

  敦煌文化是一種異質文化彼此認同差異性和多樣性、并且積極融合、最后繁衍而來的全新的文化表述方式和藝術形式。它是多種文明相互交融、促進和共存的多民族文化,不是單一民族的文化,也不是單純的佛教文化或儒家文化。它顯示出兼容、寬容、求索、和平、進步、發展的時代精神,體現了人類保護和積累文明財富、傳承人類文明的美好愿望。這些特點保證了敦煌文化和藝術在1000多年的生成、繁榮和傳承過程中的相對穩定性,最終成為中國的文明,也成為世界的文明。

  20世紀初,莫高窟藏經洞發現了從十六國到北宋時期的經卷和文書,這批古文獻總數在6萬件以上,多為手寫本,也有極少量雕版印刷品和拓本。除大部分為漢文外,還有古藏文、回鶻文、于闐文、粟特文、梵文和突厥文等。內容涉及宗教、歷史、地理、語言、文學、美術、音樂、天文、歷法、數學、醫學等諸多學科,但以佛教典籍和寺院文書為主。敦煌文獻的發現是上世紀中國最重要的文化發現,敦煌文獻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文化寶藏。

  敦煌藏經洞寶藏先因王道士變賣一部分而流失,而后遭到了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和法國探險家伯希和的劫掠,他們掠走了寶藏的大部分,將其中的經卷文書藏于英國國家圖書館和巴黎國立圖書館,藝術品則藏于大英博物館和吉美博物館。此后,劫余的文獻雖由清政府下令押解回京,入藏京師圖書館,但日本、俄國和美國的盜寶者仍紛至沓來,對敦煌寶藏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敦煌文獻和文物的流散,是中國近代文化史上一次重大損失,但它們的發現讓世界認識了敦煌這顆曾經湮沒在沙土之下昔日的無價明珠,推動了世界對敦煌文化與藝術寶藏的研究和保護。張大千曾兩赴敦煌調查文物古跡,停留時間長達兩年,為莫高窟和榆林窟編號,并臨摹了莫高窟各時期壁畫的代表作。國內外學者亦爭相對敦煌文獻進行整理刊布,對敦煌石窟進行考察研究,由此誕生了一門國際顯學——敦煌學。敦煌學至今已有百年歷史,英法日俄美等國的敦煌學家也為之作出了貢獻。

  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1949年,新中國政府對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的崖體進行了全面加固。1950年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0年后,對石窟加強了科技保護,1984年擴建為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是全人類的寶貴文化財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87年12月把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敦煌藝術的世博演繹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邀世界各國聚集上海浦江之畔,共同舉辦了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作為上海世博會五個主題館之一的“城市足跡館”位于世博浦西園區,坐落于盧浦大橋邊的黃浦江畔,館址利用上海世博園區原江南造船廠老廠房改建而成,建筑面積約2萬平方米。

  上海博物館承接了世博會課題,率隊營建了城市足跡館和世博會博物館。在籌建城市足跡館之初,我們首先確立了“集世界博物館文物之精華,展世界城市發展足跡之智慧”的理念,經過數年精心籌備,整體規劃,有效推進,形成了深度演繹序廳“理想幻城”、第一廳“城市起源”、第二廳“城市發展”和第三廳“城市智慧”的陳列展覽大綱。城市足跡館放眼世界各大博物館甄選相關文物,在國內外近30家博物館的支持下,300余件珍貴文物璀璨一堂;最后,結合高新科技、虛擬影像與文物互動,成功演繹了世界城市成長過程中留下的足跡所反映的人類的智慧和成就。其中,令上海博物館非常感激的是城市足跡館得到了以樊錦詩為院長的敦煌研究院的鼎力支持。一走進城市足跡館序廳,首先映入世人眼簾的文物就是“理想幻覺”展項中的“東方理想幻城——莫高窟”的洞窟壁畫場景、經卷和彩塑,充分演繹了敦煌壁畫中大唐城市的盛世恢弘與開放胸懷。

  在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足跡館的序廳之中,敦煌研究院以數字影像技術提供的素材為基礎,復原了榆林25窟和莫高窟220窟洞窟樣式及其壁畫。神圣的佛國凈土——敦煌,守候著東方的理想,譜寫了城市的華章。敦煌石窟中運用寫實手法創作的虛幻景象的“凈土變”壁畫,描繪了唐人理想中的世界,其中所展現的唐代城市風貌,勾勒出人們對理想生活的愿景。唐代的城市還對東亞其他地區城市規劃產生了影響,至今日本京都、奈良等地仍然保留有許多唐代風格建筑與規劃格局。

  在敦煌研究院復原的榆林25窟和莫高窟220窟洞窟一側的文物精品陳列室中,人們可以一睹莫高窟出土的《張君義勳告》經卷、《佛說大藥善巧方便經》經卷、《說苑反質篇》經卷、《妙法蓮花經序品》經卷、《妙法蓮花經普賢勸發品》經卷、木雕六臂觀音像、彩塑供養菩薩像、供養菩薩、天王立像、菩薩立像等10件唐代稀世遺珍。

  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的甘肅館內同樣按1:1的比例復原展示了莫高窟第45窟,該窟破壞較少,保存得較為完整。原窟營建時間為盛唐時期,據介紹該窟正壁開一平頂敝口龕,塑像七身,體態各異,個性明朗。栩栩如生的塑像和壁畫中刻畫精細的各種人物形象,直接反映了當時社會各階層人們的生活風貌。

  敦煌藝術既是佛教藝術,也是中華藝術,還是世界藝術。集宗教性、民族性與世界性的敦煌藝術不僅影響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昨天,也影響著今天和明天。值此建院70周年之際,真誠祝愿敦煌藝術與敦煌研究院相映生輝,兩者所彰顯的文化力量映照寰宇。

訪問人數:720997人    遼寧省大連市沙河口區會展路10號? ? ?大連博物館 版權所有 國家AAAA級旅游景點? ? ?備案號:遼ICP備1800055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