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明代藩王家首飾盒的正確打開方式——頭飾篇
時間:2017年03月11日 閱讀次數:3705
內容:3月11日,大連現代博物館與湖北省博物館、蘄春縣博物館、武當博物館合作舉辦的《朱明盛長——明代藩王宮廷藝術展》在大連現代博物館的四樓B專題展廳開展。本次展覽共有139件組文物(其中一級文物45件組)與市民見面。
此次展覽的一大亮點是明代藩王墓中出土的雍容華貴的金銀首飾,包括頭飾、耳飾、腕飾、佩飾等,幾乎囊括明代首飾的全部品種;題材包括花卉、鳳鳥、宗教等。
鳳冠霞帔
鳳冠霞帔是明代納于禮制的裝飾,它的佩戴有嚴格的規制。《大明會典》中對皇后、皇妃、親王妃、郡王妃等不同等級的鳳冠霞帔各有不同規制。以永樂三年(1405)定制而言,皇后禮服冠用“九龍四鳳冠”,常服則“雙鳳翊龍冠”,霞帔“深青為質,織金云霞龍文”“玉墜子瑑龍紋”。皇妃禮服用“九翟冠”,霞帔“織金云霞鳳文”“玉墜子瑑鳳紋”。親王妃冠飾同皇妃,霞帔用“金墜子”“钑鳳文”。
明代鳳冠霞帔的基本組成是鳳冠一組、霞帔一組。鳳冠一組包括鳳冠以及插戴在鳳冠上的一對鳳簪、一對固冠的花頭簪。霞帔則包括帔及壓在帔底端的帔墜。
金鑲寶鈿花鸞鳳冠
明代高6.9厘米,直徑9.9厘米,重184.75克
1956年蘄春縣蘄州鎮劉娘井村荊端王次妃劉氏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館藏
粗金絲做成一個上小下大的攢尖式圓框,中心處一只金累絲鑲寶的大鳳,其下貼口沿一溜五只金鑲寶小鳳在前,一溜金鑲寶花鈿在后,又以大小不等的金鈿花自第二行起依次推向上方,且節節收束,端處則以一簇寶鈿花結成一朵關頂。根據墓志,該墓主人為荊端王次妃劉氏,卒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其鳳冠等級屬于親王妃級別。
金鳳簪(一對)
明代 長27.5厘米,重77.25克;長27厘米,重80.1克
1956年蘄春縣蘄州鎮劉娘井村荊端王次妃劉氏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鳳簪是明代禮儀用物,其形制大都為程式化的揚尾振翅、足踏祥云的鳳凰造型。湖北鐘祥梁莊王墓,江西南城明益莊王墓、明益端王墓等藩王墓中皆出土過樣式與工藝幾乎一致的累絲金鳳簪。這對金鳳簪,與鳳冠一同出土,鳳口銜環,用以懸掛挑牌,足下祥云上鑲嵌三顆寶石。
金鏤空鳳紋墜
明代 通長14.2厘米,寬7.8厘米,重72.4克
2001年湖北梁莊王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器鉤內壁有“隨駕銀作局宣德柒年拾貳月內造柒成色金壹兩玖錢”銘文。金鏤空鳳紋墜是貴婦霞帔的墜飾。吳自牧《夢梁錄•嫁娶》載:“且論聘禮,富家當備三金送之,則金釧、金鐲、金帔墜是也。”《明史•輿服志》載,明代皇妃霞帔上綴玉帔墜,親王妃減等,用金帔墜。這件金鏤空鳳紋墜的銘文表明它是來自朝廷的賞賜品,連同墓中所出的金钑花釧和金鑲寶石鐲或是親王禮聘之物。
頭面佩飾
明代已婚婦女要戴?髻(也稱金冠、金絲髻,它是女子戴在發髻上面的發罩),女子的金銀首飾以一副頭面為單位。所謂一副頭面,是指插戴在?髻周圍而裝飾題材一致的各式簪釵。頭面之一副,常在十至十二三事左右。首飾插戴之滿,是明代女子的妝束風格,四鬢都要裝點得一絲不茍。此外,貴族婦女還佩帶耳環、耳墜、戒指、手鐲、臂釧等。貴族女性一般會擁有數副頭面,頭飾即象征著貴族女性的財富、地位和身份。
金鑲寶“一路清廉”頂簪
明代 高3.5厘米,直徑5.7厘米,重41克
1974年蘄春縣蘄州鎮劉家咀永新王墓出土 蘄春縣博物館藏
簪首中間一朵蓮花,金片打造出的蓮瓣重疊包圍,正中一只花口形小金碗,碗底用小金絲表示花蕊。蓮花周圍簇擁著大大小小各色花朵,花蕊均素托鑲嵌寶石(已脫落)。花團中伸出兩枝金絲繞成彈簧,一枝頭飾振翅蜻蜓,一枝頭飾白鷺,可隨腳步輕搖,動感十足。蜻蜓、白鷺、蓮花的圖案組合取“一路清廉”的寓意。簪底板為花形底托,背面鏨刻線條,中間焊方形卡槽,以固定簪腳。
金鑲寶蜂蝶趕菊挑心
明代 高11.2厘米,寬8.3厘米,重98克
蘄春縣蘄州鎮姚灣荊藩宗室墓出土 蘄春縣博物館藏
以蜂蝶趕菊為題材制作的挑心。兩只金蜜蜂飛舞在繁盛的菊花叢中。菊花的花心鑲嵌各色寶石。兩只蜜蜂之間的幾朵菊花又巧妙組成了蝴蝶的式樣,金絲彎曲成觸角。花叢中用金絲繞成螺絲狀,再抽去芯線,頂端飾珍珠,行走間若步搖般搖顫。挑心背面有插簪腳的卡槽。
“四馬投唐圖”金分心
明代 高7厘米,寬14.5厘米,重36克
蘄春縣蘄州鎮黃土嶺村荊藩墓 蘄春縣博物館藏
山字形,簪腳缺失。簪首圖案系從背面打造而成淺浮雕效果。上方一排城門樓闕,城門緊閉,門前一人雙手捧笏。城下左右兩路人馬迎面走向城門。一側兩人身披盔甲,騎馬緩行。身旁一步卒執幡旗,旗面用錐點紋鏨出“四馬投唐”。另一側兩人握韁騎馬,旁有步卒執旌。揚之水考證,因《隋唐演義》作于清初,故而此處的“四馬投唐”題材取自元明雜劇《長安城四馬投唐》,演隋末李密事。“四馬”者當為李密、王伯當、柳周臣、賈閏甫。
金鑲寶戲曲故事圖掩鬢
明代 高7厘米,寬6.82厘米,重21克
蘄春縣蘄州鎮姚灣荊藩墓出土 蘄春縣博物館藏
掩鬢是簪戴于兩鬢的簪釵,常見的形狀有云朵形和團花形,恰如《客座贅語中》中的解釋,“掩鬢或作云形,或作團花形,插于兩鬢”。
云朵形掩鬢,簪腳缺失。簪首圖案是從金片背后敲打形成,有淺浮雕的效果。一支上樓閣前兩個裝束相同的女子坐在繡墩上。左右侍者手捧奩盒。遠處樓上隱約兩人憑欄而望。樓閣左側上方一朵祥云上托一“日”字。
金鑲寶花鈿
1974年蘄春縣蘄州鎮劉家咀永新王墓出土
蘄春縣博物館藏
金絲彎成花枝的形狀,枝條上焊金片打造的九朵花,花蕊及葉片上做出石碗,鑲嵌寶石。金絲背面焊四個扁平卡槽,原應中穿金條或銀條。
明代花鈿是裝飾在?髻口沿處,造型細長的一類裝飾品。《大明會典》中規定皇后常服“冠用皂縠,附以翠博山”,“翠口圈一,金寶鈿花九,飾珠”。在民間使用時,花鈿形制更多彩。從目前出土文物來看,明代花鈿的佩戴方式有系帶式,也有簪腳式,或者兩種方式并用。裝飾題材上,花卉與釋道是常見的紋樣。
頭 飾 的 插 戴 方 式
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