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現代博物館年度原創大展“圓夢——從北洋鐵甲到航母艦隊”向社會征集相關文物活動自開啟以來,獲得的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大力支持。最近,“圓夢”展再添“重器”,張學思將軍的長子張光毅從北京專程來到了大連現代博物館,并帶來了家中珍藏多年、張學思將軍當年在繪制海圖時使用過的平行尺和量角器。張學思是少帥張學良同父異母的弟弟,是海軍大連艦艇學院的創始人之一。在現代博物館的會議室里,已年過七旬的張光毅先生和相關部門工作人員談起父親張學思將軍當年的一些往事。
14歲時就離開“大帥府”
張光毅生于1945年,他出生后的第二年張學思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各省市行政聯合辦事處行政委員會任命為遼寧省政府主席,如今這個任命狀原件仍保存在遼寧省檔案館里。
張光毅曾經在其他媒體上介紹,父親張學思是1916年1月6日在沈陽出生的,14歲就離開了“大帥府”。1933年4月,他在17歲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張光毅眼中,父親張學思對走上革命的道路始終堅定不移,對黨忠心耿耿。日本投降后,張學思回到沈陽工作。當時,他只是回到“大帥府”看了一眼,從此后再沒有邁進“大帥府”一步。有人勸他搬到“大帥府”辦公時,他語氣堅決地說:“‘大帥府’的一切都是黨和國家的,已經與我和張家沒有任何關系了。”
在張光毅的記憶中,父親從來沒有向他們講起過“大帥府”里的任何事,也沒有講過張作霖、張學良的故事。所以說,張光毅對張作霖、張學良的歷史多是從書上了解到的。
人民海軍“黃埔軍校”的誕生
1949年海軍建設伊始,毛澤東主席便把建立海軍艦隊和創辦海軍學校擺在同等地位,把籌建海軍學校和選擇校長的任務交給了周恩來總理。周恩來經過認真思考,推薦了時任遼寧省政府主席、省軍區司令員的張學思。
周恩來在中南海召見張學思,意味深長地說:“歷來建軍要先建校。軍委決定由你負責籌辦一所海軍學校。有了海軍學校,人民海軍才有發展的資本啊!”張學思說:“我曾隨學良哥登上訪歐回來的‘海圻’號巡洋艦,也參觀過起義的‘重慶’號,我對海軍是很有興趣,但我怕擔當不起如此重任。”周總理告訴他:“中央已經作了安排,毛主席確定讓你參加中國軍事代表團,隨中央代表團去蘇聯商談海、空軍及院校建設。這是學習蘇聯建設海軍的好機會。”“在共產黨和國民黨內,不少高級指揮員均出于黃埔。你就擔當一個歷史重任,創建一所人民海軍的‘黃埔軍校’吧。”同周恩來這次談話,決定了張學思后半生的海軍生涯。
1949年7月31日,毛澤東、周恩來等接見了訪蘇歸來的中國軍事代表團成員,其中就有擬任海軍學校的校長張學思。通過中蘇兩國漫長會談,最終達成的一攬子協議中,其中包括幫助中國建立人民大學和空軍航空學校、大連海軍學校。張學思回國時,帶來了以克洛契科夫為首的87位海軍學校教育專家,開始了大連海校的籌建工作。
當時海軍總部尚未成立,軍委特定由張學思代表海軍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張光毅向記者展示了他帶來的發表張學思在大會上發言的報紙影印件。在會議期間,毛澤東同張學思親切地交談,鼓勵他辦好新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張學思表態:“我今年33歲,我決心再鉆研30年海軍,為保衛祖國海疆,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1949年11月22日,中央軍委正式下達了由毛澤東主席和朱德、劉少奇、周恩來3位副主席簽閱的組建大連海軍學校的命令,正式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學校”(海軍大連艦艇學院的前身)。并采納張學思的建議,任命蕭勁光為校長兼政委,張學思為副校長兼副政委。具體籌建、主持工作均由張學思擔任。
毛主席接見張學思
藍色道路從這里起航
建校之初,海軍學校師資緊缺。張學思因此提議從三方面解決教師的來源問題:一是從蘇聯海軍院校中聘請;二是從全國各高等院校招聘;三是從起義的國民黨海軍人員中挑選。關于海校的體制和學員來源,他建議分速成班(二年制)和普通班(四年制)。
中央軍委和毛主席、周總理很快就批準了張學思的建議,這使張學思感到辦學方向明確,從而更堅定了信心。他派人到北京的高等院校去招聘教員,每招來一批,他都要在大連飯店宴請一次,親手為教員們把盞斟酒,問寒問暖。他對新來的教員說:“你們舍家棄小地來海校工作,我從心里感激你們,在人民海軍的建設史上,將記下你們的功勞。”
張學思重視知識分子,從各方面優待教員。他規定,教員的伙食標準享受團級干部待遇,一律吃中灶,有家屬的教員給足夠的房子,教員的家屬工作安排、子女上學,甚至連雇請保姆等問題都及時給予解決。他經常講:“古人尚懂得重金禮聘,禮賢下士,難道我們還不如古人嗎?”
由于張學思重視知識分子,正確對待知識分子,由地方聘請來校的教員,都覺得心情舒暢。原來有些人抱著到軍校試一試,不好就離開的想法,而今也都安下心來,紛紛提出申請,要求參軍入伍。
張學思把大連海校辦成為一個正規化、現代化的高水平大學,完成了建設“海上黃埔”的重托,為人民海軍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劉華清上將為大連海校題詞:“藍色道路從這里起航!”
張學思與周恩來、鄧穎超在一起
與大連感情的延續
張學思在大連的時間并不是很長,當時張光毅還小,很多記憶也都模糊了,讓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上世紀50年代初,“海校”學校周圍沒有圍墻只有鐵絲網,他每天從當時勞動公園附近的育紅小學回家,如果走正門要繞不少路,為了圖方便,他就從鐵絲網鉆進去。結果父親知道后嚴厲地批評了他,告訴他:“做人就要堂堂正正地走大路,不能圖方便去違反規定。”這句話讓張光毅記了一輩子。同時,在校期間,父親嚴令禁止他們子女搞特殊化,吃穿都要跟普通孩子一樣,絕對要艱苦樸素。
在現場,張光毅向大家展示了他帶來的珍藏,精致的木盒子里寫著“鴻興木鋪制造”字樣,里面放置著精致的木質平行尺和金屬量角器。張光毅介紹,這個航海平行尺又名海圖平行尺,在進行海圖作業時,用于繪畫方位線或航向線、量取方位線度數或航向線度數。兩只手各持一把尺的柄,交替平行移動。說著,他在桌子上演示了這兩件工具的用法。
張光毅說:“父親對大連有著很深的感情,對中國海軍更有著深厚的感情,所以這次展覽對我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希望我帶來的展品能夠為展覽作些貢獻,也希望更多的人都參與進來讓展覽辦得更好。”
張光毅在現場展示平行尺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