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慘敗后,中國海軍在內憂外患中開始了艱難的重建歷程,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前半段是中國劇烈動蕩的時代。本期解讀,就讓我們了解一下,海軍是如何在亂世中重建。
亂世中重建
經過中法、甲午兩戰,洋務運動耗費巨資建立起來的北洋海軍,基本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在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新疆巡撫陶模等有識之士的努力下,海軍在艱難中復建。
在購艦方面,主要依靠從西方列強進口。由于旅順、青島、威海等良港已經先后失去,新組建的海軍只能以大沽口、煙臺等地為基地。
▲清朝末期,清政府從海外購買主要戰艦
1909年,清政府任命載洵、薩鎮冰為籌辦海軍大臣,成立了直屬朝廷的籌辦海軍事務處,并派人赴歐、美、日考察海軍,并實行了購買戰艦,整備舊有海軍,開設海軍學校等相關措施。
載洵(前排左二),醇親王奕譞之子,光緒之弟,封鎮國公,官至海軍部大臣。晚年堅持民族氣節,拒到偽滿洲國赴任。1949年逝世于天津。這是載洵赴歐考察時留影。
薩鎮冰,生于福建福州,中國近代海軍將領。先后擔任清朝海軍統制(總司令)、民國海軍總長等要職。他在上任后,制定了一份發展海軍的七年計劃(1909——1915),擬購制1600噸位戰艦50艘,總價款為1.6億兩。
1911年,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滅16年后,在加勒比海面上出現了一艘懸掛著龍旗的軍艦,這就是有著傳奇經歷的軍艦“海圻”號。此時正逢墨西哥、古巴等國發生排華運動,墨西哥更出現了托雷翁大屠殺,“海圻”號奉清政府派遣,出訪英、美、加、古巴等國,承擔維護僑民權益任務的同時,也開創了中國海軍軍事外交的先河。
“海圻”艦1896年由英國阿姆斯特朗船廠建造,1898年下水,1899年從英國航行回國。排水量4300噸,艦長132.3米,艦寬14.3米,吃水深度6.1米,最大航速24海里/小時,馬力1.7萬匹。艦上裝備有各種口徑的艦炮34門,魚雷發射架7座。
“海圻”艦上出航期間全艦的官、生、兵每月的薪金都比在國內時多一倍,并仿照英國海軍軍服樣式訂做了軍服,留下了中國近代海軍服裝的最早記憶。在駛離國門前夕,程璧光下令剪掉了所有軍官和海校實習學員拖在腦袋后面的那根長長的辮子。
1912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任命黃鐘瑛為海軍總司令。海軍起義與反正,有力地支援了革命的最終勝利。“海圻”艦也改旗易幟,加入革命。1912年5月,“海圻”艦抵達上海吳淞口,獲孫中山嘉獎。
1912年2月15日,孫中山率政府官員祭明孝陵,孫右側第一人即為海軍部長黃鐘瑛。
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后,即以“海容”“海琛”“南琛”等艦組成北伐艦隊,護送北伐軍在山東沿海以及莊河沿海登陸,有力地支援了北方革命。
1912年4月1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組建了北洋政府。海軍部接收了舊海軍公事及原各地海軍機構,制定并頒發了海軍各級官制和各種體制。由清末海軍舊將、第一位參加辛亥革命的海軍高級將領劉冠雄出任總長。